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,北京时间31日零点,被誉为“中国天眼”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,简称FAST,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,征集观测申请。本次征集项目的评审结果将于2021年7月20日对外公布,观测时间将从2021年8月1日开始。
“中国天眼”FAST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、世界最大单口径、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。自通过国家验收启动运行以来,“中国天眼”设施运行稳定可靠,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到300颗,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。向全球开放后,“中国天眼”将为全世界天文学家提供怎样的技术支持和科研帮助?
本着开放天空的原则,“中国天眼”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31日零点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,征集观测申请。“中国天眼”团队已公布申请的门户网站,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。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、总工程师姜鹏介绍,从31日零点开始到5月15日,首批海外申请将持续一个半月的时间。姜鹏说:“先登录门户网站填一些个人信息,再提交自己观测的科学的目标计划、目标源等,然后把这些交上之后等待评审结果就可以了。我们是5月15日申请截止,然后到7月20日会公布评审结果,8月份就开始执行观测。”
申请日截止后,所有申请的项目将交由“中国天眼”科学委员会和时间分配委员会进行评审、提出项目遴选建议。姜鹏表示,时间分配委员会将根据申请项目的可执行性、科学价值、性价比等因素来衡量,“首先是技术上的可执行,望远镜确实能实现观测的初衷和设想。另外一个就是时间分配委员会的科学家们会评价观测的科学价值,就是它能产生预期的科学成果到底是什么样的。如果是比较好的科学成果,肯定更容易得到支持。同时要考虑到性价比,比如说谁能用更少的时间做出更好的成果,这也是评价标准之一。”
“中国天眼”FAST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、世界最大单口径、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。自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启动运行以来,“中国天眼”设施运行稳定可靠,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到300颗,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。姜鹏表示,FAST将为全世界天文学家提供脉冲星、快速射电暴等方向的观测需求。姜鹏说:“基本上涵盖着中、低频射电的主流科学的方向,像脉冲星、快速射电暴,还有外层测试阵列等,包括一些普线成图等都涵盖了。”
曾是全球第二大天眼的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于当地时间2020年12月1日发生坍塌,球形反射面被毁。此后美国官方证实该望远镜将无法使用,这也意味着全球只剩唯一一只天眼——“中国天眼”。FAST在建设之初,即确立了按国际惯例逐步开放的原则。2020年1月11日,“中国天眼”正式开放运行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坦言,自开放运行以来,FAST观测时间的竞争便相当激烈。常进说:“去年4月,时间分配委员会开始向国内天文界争取自由申请项目,目前已经接到170余份申请,申请的总时间约5500个小时,实际批准1500个机时,只有30%能得到支持,可见FAST望远镜观测时间竞争相当激烈。”
姜鹏介绍,面向全球科学界开放的第一年,预计分配给国外科学家的观测时间约占10%,约为450个小时。而海外观测需求更大,竞争程度将更加激烈。“海外只开放10%的时间,国内占着90%的体量。海外总体天文学家的数量也可能比国内要多得多,所以我想他们的竞争可能会比较激烈,只是初步预期是这样,还要看最后申请的结果。只要能得到申请,在使用上大家都一视同仁。”姜鹏说。
考虑到当前全球疫情尚未结束,海外科学家可以不用到FAST现场即可取走想要的观测数据。姜鹏表示,团队建立了数据中心,搭建跟用户之间的桥梁,建立了完整的服务链条。科学家可以远程进行数据处理,“他不需要过来,只需要网络上提交所有的参数,然后我们把观测数据收起来,让他们处理就可以了。而且所有处理数据都可以远程地调用集群、远程处理、远程把结果拿走。”
“中国天眼”FAST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灵敏度。姜鹏相信,FAST将为全世界天文学家提供更多的观测条件。姜鹏说:“它的灵敏度是阿雷西博的2.5倍以上,现在阿雷西博不在了,相比其他望远镜来讲,FAST高一个数量级,对于同样亮度天体就会看得更远,对于同样的巡天面积就可以看到更多的候选体。”
“中国天眼”向世界全面开放,彰显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充分合作的理念。今后,“中国天眼”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向全球提供研究设施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,努力推动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。(记者朱敏)